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图投资管理

天图投资管理

发布时间:2024-04-02 14:57:29

  1. 重磅发布深圳私募规模2.27万亿
  2. 一级市场投资机构ipo退出股价一般会破发么

一、重磅发布深圳私募规模2.27万亿

7月28日,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1年深圳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情况报告。报告从四个方面展示了深圳私募基金行业去年的情况,包括行业发展质量和数量、服务实体功能、特色业务发展和行业良好生态。

近五年以来,深圳私募基金行业规模保持上升趋势,存续私募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平均年化增速分别达13.0%、8.0%。截至2021年末,深圳4,30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共管理私募基金19,783只,管理规模2.27万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20.8%、15.1%,占全国同期私募基金数量、管理规模的15.9%、11.5%,位居全国第二、第三。

截至2021年末,深圳管理规模百亿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47家,管理规模合计9,711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51.6%、47.0%,占深圳全部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的42.9%,较2019年末提升6.5个百分点。

其中,百亿规模以上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实现跨跃式增长至13家,管理规模合计3,013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333.3%、686.7%;31家百亿规模以上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合计6,143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40.9%、20.6%。

报告表示,2021年,深圳证监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国证监会的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紧抓双区建设及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机遇,一手抓风险处置,一手抓行业发展,推动深圳私募基金行业向规范发展持续迈进。

一年来,深圳私募基金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所增强,行业规模及机构质量实现双提升,特色业务多点开花,风险底数基本厘清,增量风险得到控制,风险整体趋于收敛,向好向上的行业生态逐渐形成。

一、私募行业发展量质双升

(一)行业规模稳步提升

近五年以来,深圳私募基金行业规模保持上升趋势,存续私募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平均年化增速分别达13.0%、8.0%。截至2021年末,深圳4,30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共管理私募基金19,783只,管理规模2.27万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20.8%、15.1%,占全国同期私募基金数量、管理规模的15.9%、11.5%,位居全国第二、第三。其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6,914只,管理规模14,711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7.8%、6.2%;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2,476只,管理规模6,494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31.9%、56.3%;私募资产配置基金3只,管理规模1.6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50.0%、45.5%。2021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实现爆发式增长,新增备案基金4,536只,新增备案基金规模1,600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40.0%、59.7%。

图1:近五年深圳私募基金存续情况趋势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

(二)管理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资本实力稳中有进,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合计1,783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7.9%。其中,19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超1亿元,实收资本合计1,311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45.1%。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所有制类型虽以民营为主,但国有、外资背景占比逐步提升。民营背景私募基金管理人3,910家,较2020年末下降3.7%;国有背景私募基金管理人189家,较2020年末上升1.6%;外商控股背景私募基金管理人78家,较2020年末上升1.3%。员工专业能力大幅提升,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的员工数量达2.53万人,持证人员占比87.5%,较2020年末提升24.2个百分点。

(三)百亿机构持续扩容

近三年来,深圳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持续增长,头部阵营加速扩容。截至2021年末,深圳管理规模百亿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47家,管理规模合计9,711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51.6%、47.0%,占深圳全部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的42.9%,较2019年末提升6.5个百分点。其中,百亿规模以上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实现跨跃式增长至13家,管理规模合计3,013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333.3%、686.7%;31家百亿规模以上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合计6,143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40.9%、20.6%。

图2:近三年深圳百亿私募基金管理人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

(四)行业结构有所优化

图3:近三年深圳私募基金行业结构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

(五)募资来源趋于多元

图4: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基金投资者出资分布(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

二、服务实体功能持续增强

(一)服务企业直接融资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在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推动企业上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项目17,096个,累计投向全国企业1.3万家,其中,投向中小企业8,000余家,投向本地企业4,300余家;在投本金9,769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近4,000亿元,投向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亿元,不断孵化培育出宁德时代、华大基因、怡合达、西部超导、华大九天等优质企业。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共助力近500家企业境内外上市,其中,2021年助力175家企业上市,较2020年增长68.3%。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于中小企业的项目10,934个,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投资项目的63.9%,在投本金3,039亿元,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在投本金的31.1%;其中,投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项目合计7,380个,占比43.2%,在投本金2,442亿元,占比25.0%。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在投项目7,939个,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投资项目的46.4%,在投本金2,696亿元,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在投本金的27.6%;其中,投资于初创科技型企业的项目3,537个,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项目的20.7%,在投本金597亿元,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本金的6.1%。2021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半导体、制药与生物科技、通信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较快,累计投资轮次分别达1,505、569、232次,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82.0%、50.5%、42.3%。

图5: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项目分布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

(三)加速双向对外开放

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背景下,深圳私募基金行业牢牢把握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ie)试点、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pfm)试点等政策机遇,加速拓展跨境业务。截至2021年末,深圳共有17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qflp试点业务资格(港资背景企业占比达66.7%),管理qflp私募基金53只,管理规模75.5亿美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8.9%、39.5%、30.2%。6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qdie试点业务资格,累计获批额度19.9亿美元,管理qdie私募基金85只,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43.8%、28.0%、19.7%。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wfoepfm试点业务资格,管理wfoepfm私募基金3只,管理规模0.4亿人民币,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300.0%、50.0%、90.4%。

(四)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深圳私募基金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在党建方面,深创投着力打造投资一家民企促成一个党支部特色党建品牌,以党建赋能民企创新发展,累计推动55家被投企业成立党支部,获得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跟党奋斗示范项目。在服务绿色产业方面,深创投、中广核等公司积极践行esg投资理念,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合计投向绿色产业超200亿元。在支持社会公益方面,东方港湾被《公益时报》评为2021中国公益年会年度公益企业,公司累计捐款超1.3亿元;深创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及助学工程,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50万元,完成16个帮扶项目,提供医疗救助帮助患病村民400多名,提供教育补助帮助贫困在校生100多名;同创伟业捐赠200万元驰援抗击疫情;诚奇资产捐款100万元支援河南抗洪救灾;凯丰投资、松禾资本等公司成立专项基金会,各类捐助累计超千万。

三、特色业务引领行业发展

(一)引导基金助推布局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引导基金作用,加速推进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末,市区两级政府共设立政府引导基金14只,基金总规模1,567亿元,财政实缴出资超98%,规模达1,545亿元。其中,深圳市引导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共参股子基金143只,参股基金总规模超4,7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近4倍;各直投子基金已投项目超3,000个,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的项目超2,600个,约占各直投子基金已投项目的86%,投资金额超1,800亿元,约占各直投子基金投资金额的84%;已投项目中,700余家企业获得后续融资,上市企业19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0余家、独角兽企业180余家。

(二)创投基金助力创新

深圳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稳步增长,不断发挥创新加速器功能,积极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截至2021年末,深圳创业投资基金共有2,133只,管理规模2,667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37.1%、33.6%。2021年度,深圳新增备案创业投资基金662只,新增备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366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58.4%、21.3%;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参与度不断提升,投资轮次达9,967次,较2020年末增长38.0%。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投项目数量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电子设备、互联网服务及机械制造,项目合计3,868个,占深圳创业投资基金全部在投项目的49.9%;在投本金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电子设备、生物科技及机械制造,在投本金合计740.3亿元,占深圳创业投资基金全部在投本金的45.7%。

(三)并购基金结构优化

近两年以来,并购基金规模有所下滑,但整体结构趋于优化。截至2021年末,深圳共有42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并购基金业务,在管并购基金852只,管理规模2,650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减少5.3%、5.1%、0.8%。从发展趋势上看,深圳并购基金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头部效应更加明显,管理规模30亿元以上的并购基金合计16只,管理规模合计971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6.7%、16.9%;形成主体更加集中,截至2021年末,机构投资者出资规模占深圳并购基金投资者出资规模的比例增至91.4%,自然人投资者出资规模占比缩减至8.6%;发挥作用更加积极,并购基金加大战略性新兴领域投资,投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设备、医疗等新兴领域行业项目888个,在投本金669亿元,分别占深圳并购基金全部投资项目的51.7%、32.5%,累计投资轮次较2020年末增长18.2%。其中,半导体增速最为明显,累计投资轮次较2020年末增长70.7%。

图6:截至2021年末深圳并购基金投资行业分布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

(四)量化基金增长迅猛

(五)特色赛道多点开花

近年来,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向细分领域加速渗透,特色赛道多点开花。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中,涌现出了各类聚焦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机构,如聚焦硬科技赛道的松禾资本、华润资本,聚焦生物医疗赛道的高特佳、分享成长,聚焦消费升级领域的天图资本、黑蚁资本,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石资本、招商局创投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秉承长期价值投资的林园投资、新思哲投资,聚焦宏观策略的凯丰投资,聚焦量化策略的诚奇资产、深圳凡二等均在各自领域展现出比较优势。此外,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持续开拓创新业务,如2021年深创投发行了深交所首单物流仓储公募reits产品,发起设立了国内首只人民币架构的重组接续基金。

四、行业良好生态逐步形成

(一)行业风险趋于收敛

面对伪私募乱私募类私募问题,近两年来,在市区金融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圳证监局综合运用自查自纠、风险监测、现场摸排、核查处置等手段,在组织深圳4,000余家私募机构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摸清行业风险底数,强化问责惩戒力度,累计采取监管措施170余件,依法通报涉刑线索和异常情形,公开通报私募涉刑个案,公布黑名单机构,发布12期监管情况通报。随着日常监管的进一步加强,监管压力的进一步传导,央地协作的进一步优化,深圳黄色机构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绿色机构占比由2020年底的58.3%提高到2021年底的80.1%,2021年新增私募基金投诉举报件较2020年末下降54.32%,行业风险相互传染的链条得以阻断,风险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深圳私募基金风险底数基本清楚,行业风险整体趋于收敛。

(二)科技监管高效融合

近年来,深圳证监局紧密依靠地方政府资源力量,协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先行先试、共建共享,创建私募基金监管系统。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总结形成私募基金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伪私募风险识别率高达80%;提升风险监测效能,提炼逾期风险、失联风险、自融自用、体外游离等14个风险主题,自动扫描预警分析,有效识别风险私募机构;创新私募监管模式,嵌入一键生成4,000余家私募机构非现场检查报告、数据统计报表、行业监管季报、自查自纠报告,一键下发风险核查任务,一键反馈自查自纠结果等模块,实现科技与监管业务的高效融合。

(三)生态体系初步搭建

(四)自律监管有效协同

深圳证监局指导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切实发挥监管助手服务能手发展帮手职能。履行自律管理职责,开展自查自纠电话通知2,000余人次,参与私募机构自律检查近300家,多渠道开展投教工作;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探索建立白名单机制,制定基金合同范本及必备条款,开展专项调研课题,积极接洽地方资源,实现深圳私募行业自律与监管有效协同的新突破。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二、一级市场投资机构ipo退出股价一般会破发么

导读:为何即使面临破发风险,这些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仍选择扎堆上市,这将对未来一级市场企业的融资估值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报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近日,小米、映客、51信用卡等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纷纷赴港上市,美团、同程艺龙、华兴资本、找钢网等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俨然形成一股上市风潮。

德勤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场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有超过100家的公司完成ipo发行,相较2017年上半年的68家公司,同比增加了49%。同时德勤预计,今年下半年香港将迎来10家独角兽上市,其中融资在百亿港元以上的至少有5只。

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场也十分热闹,今年已有b站、爱奇艺、虎牙直播、优信等中概股赴美上市。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年登陆港股的企业有明显增幅,但这些公司的总融资额呈下降态势。上市破发几乎成为一种“常态”,香港市场新股破发率甚至高达72%。

虽然7月12日上市的映客和13日上市的51信用卡均打破“破发魔咒”,但2017年底以来,在香港上市的独角兽企业阅文集团、众安在线、平安好医生、猎聘、小米等,都曾遭遇上市首日破发的窘境。近期在美股上市的优信,也跌破发行价。

上市破发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即使面临破发风险,这些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仍选择扎堆上市,这将对未来一级市场企业的融资估值产生怎样的影响?

抓住窗口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独角兽企业扎堆在港股、美股上市既受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又有内部企业自身需求考量。

“ipo也是需要有窗口期的,虽然今年受中美贸易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但美股、港股市场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会有一批公司愿意上市。市场不好的时候不是上市破发,是发都发不出去,根本没人买。”以太创服创始人周子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他表示,历史上也向来如此,企业上市时间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窗口期相对密集地上市。比如在上一波2014年左右的窗口期,以电商、社交为主的科技企业纷纷在海外上市,包括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京东、聚美优品、陌陌等。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徐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国资本市场这两年仍比较活跃,投资者信心较强。一是由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出现,带来很多新的热点。二是由于美国经济仍处于上升期,且上行速度比较稳定。

记者发现,对港股市场来说,特殊的窗口期还在于“同股不同权”政策的正式实施。今年4月30日,港交所“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生效,诸多细则对新经济企业释放利好。

反观a股市场,市场环境不佳、ipo审核通过率降低等因素,让很多企业更愿意考虑港股、美股上市。包括此次在香港上市的映客,此前曾有被a股上市公司宣亚国际收购的打算,但该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总结这波上市企业的特点,不难看出,他们大多成立在2010年前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快速发展。其中美团、优信、映客等都以模式创新为主,在烧钱大战中跑出来。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受基金期限的影响,vc/pe机构在八年陪跑之后寻求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去杠杆、资管新规等因素,对人民币市场产生影响较大。对一些体量较大的独角兽公司来说,如果继续在一级市场继续募资,难度会很大。二级市场的资金体量比一级市场大得多,走向上市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募资,上市对公司塑造品牌、解决流动性、吸引人才等都有帮助。

“企业成立多长时间去ipo,是比较综合的选择。过早上市有时候反而不是特别理想,因为上市后企业受到公开市场的监督,可能做业务会有更多的限制,很多企业可能未必会在早期拼市场的时候做上市。”周子敬说。但企业早上市,在募资、解决流动性、品牌塑造等方面具有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破发或让一级市场进入调整期

港股、美股同时存在窗口,新经济企业该如何选择?

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股市场更重视业务属性,对初创企业的财务指标宽容度更高,港股市场对财务指标仍有一定要求。如果企业财务指标很好,业务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复杂,港股上市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企业财务指标没那么好,但在美国有可以找到对标的公司,在美股上市会更好。

比如美团在美国不太容易找到很合适的参照物,对美国投资者来说会比较难理解,在美国上市难度会比较大。二手车业务在美国已经很成熟,优信选择了在美股上市。

基石资本副总裁周伟纳从行业角度解释称,上市地的选择主要看行业的估值水平,香港市场对内地金融、新能源、消费品行业的接受程度较高,估值基本接近,甚至出现香港估值高于内地a股估值的案例。生物医疗公司目前在香港市场上市有鼓励政策,市场给予的估值水平也不错。美股市场对科技、电商、教育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相应估值水平也不错。另外需要考虑的就是上市地是否接近消费市场,上市后沟通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但近期,美股、港股上市破发现象频繁产生。周伟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与二级市场近期的下跌、中美贸易竞争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有关系。有些企业股价下跌后甚至导致一二级市场估值的倒挂,主要还是因为一级市场的估值泡沫比较严重。

“一级市场泡沫的形成,主要由于之前存在较大的一二级市场套利空间,不少pre-ipo项目收益可观,导致大量资金涌入,不专业的投资机构也大量进入一级市场。”周伟纳说。

但市场上优质的标的公司太少,不少投资机构只要能抢到投资份额就行,甚至可以不尽调、不考虑估值的高低。加之一级市场流动性低、价值变化反应缓慢,估值泡沫不断积累,最终顶着高估值进入的后期投资者,面临非常大的亏损风险。

周伟纳认为,一级市场估值需要有调整过程,估值逻辑也应该趋同于二级市场。目前有不少公司要求高估值的逻辑是,公司规模虽然小,但增长比行业龙头中的大公司要快,所以市盈率水平可以更高。

但在包括美国和香港市场在内的二级市场,都是给大公司最高的溢价,小公司不仅没有溢价,甚至是达不到净现金的资本价格,估值逻辑完全不同。“当一级市场募资开始困难的时候,投资机构也会更加谨慎,高估值公司也会逐步调整预期。”他说。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二级市场的上市破发或将会对一级市场的中后期投资产生影响。原鼎晖投资合伙人王功权也在朋友圈评价,小米和美团ipo三个月内的股价走向,将深刻影响中国创投行业的投资价值取向。将来回顾起来就会发现,这两个公司在这个历史阶段,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好,则大家继续做爆炸成长梦想;不好,则风险投资的一个泡沫时代结束。

既然存在破发风险,独角兽企业为何不等到未来能够在市场获得更高估值的时候再上市?

“更高估值的优势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冯卫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天图资本c轮领投的51信用卡,也参与到这股上市潮中,上市首日收涨7%。冯卫东认为,市场钱紧的时候,估值是低一些,但钱也更管用一些。如果目的是建立竞争优势,应当按照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来拿钱。